语言 zh-CN
尺寸 通高19.00cm 口径4.30cm 腹 径14.80cm 足径8.50cm 展开>
作品描述 这是一件北宋时期“定窑”烧造的白釉莲瓣纹 龙首净瓶,直口,颈部细长若管,中部凸出如圆盘,上下各饰两周凹弦纹;肩部圆弧,饰三重浅浮雕式覆莲纹,一侧置龙首短流,龙首高昂,怒目圆睁,阔口开张,神态生动;腹部饰四重浅浮雕式仰莲纹,刀法简练,线条劲健,腹下部渐收为圈足。器胎体土质细腻,洁白坚硬;通体施白色瓷釉,白中泛黄。本器造型规整有度,庄静挺拔,釉色纯净,应为北宋时期寺院或信徒供养的定烧用器,罕见异常,是这一时期“定窑”烧造之精品。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唐宋时期定州境内而得名,遗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据明谷应泰《博物要览》卷二《志窑器》记载,“定窑器皿以宣和、政和年造者佳,时为御府烧造,色白质薄,土色如玉,物价甚高”,北宋时期,“定窑”一度为宫廷及官府烧制器皿,足见其工艺之精湛。亦如金代刘祁《归潜志》所云:“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窑”以印花白瓷著称于世,覆烧工艺在当时亦影响广泛,多被模仿,故而在众多地区形成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 本器北宋定窑白釉莲瓣纹龙首净瓶主要以“莲瓣”为装饰,釉色莹润,白中泛黄,呈现出特有的牙白色,且可见多处瓷釉流淌如泪,凡此均是“定窑”烧造的典型特征。瓶肩部、腹部所装饰浅浮雕式莲瓣纹,层次清晰,恰似莲花绽放,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足见“定窑”刻划技法的娴熟,独领风标。 “净瓶”,源于古代印度,梵语音译为“军持”,是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游方时可随身携带用以贮水或净手,佛教中众多菩萨及诸天亦持净瓶,唐代中期敦煌榆林窟第25窟南壁西端所绘即是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图2)。伴随佛教传入中国,“净瓶”初见于北朝时期。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净瓶”实物,是江西新建出土的隋代洪州窑青釉象首净瓶(图3)[ 图版采自赖金明编《中国古代名窑—洪州窑》,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图版24。]。据北宋释道诚《释氏要览》所记“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唐宋时期,净瓶亦用以贮水或净手;这一时期,瓷质净瓶最为流行,寺院及信徒也定制精美的净瓶作为佛前供奉器具,以修功德。 自北朝以降,定州曲阳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佛教造像制造业中心;造像业的昌盛,也带动了其他衍生品——供养器生产的繁荣,如本器白釉莲瓣纹龙首净瓶之类即由此而生。通揽目前发现,与本器同型其他净瓶多为佛塔地宫出土,如河北定州静志寺与净众院两座塔基出土160余件北宋早期“定窑”器皿,多为官员、僧侣及信徒供养用器。在多件白釉龙首净瓶中,有一件白釉莲瓣纹龙首净瓶高达60.90厘米,在现存同类净瓶中尺寸最大(图4)[ 图版采自座右宝刊行会编《世界陶瓷全集12(宋)》,日本小学馆,1976年,图版2。];同时,其修长挺拔的造型、莹润匀净的釉色及简洁雅致的装饰,均与本器相似。由此亦可推知,本器亦应是寺院或信徒定烧之供养用器。见证了北宋时期定州曲阳地区佛教用品制造业的繁荣,静观本器,秀美挺拔,莲花宝相,釉色洁净,愈显庄严,更令观者赞叹这一时期“定窑”的精工细作。 展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