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zh-CN
作品描述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南宋时期 “官窑”烧制的青釉贯耳壶(图1),壶口方唇,微外敞,颈部较高,肩部下落腹部,愈加丰满,腹部作方角椭圆形,圈足稍高,略向外撇;颈、肩两侧附管状“贯耳”,壶身四面中线均装饰扉棱,其间以三道凹弦纹隔断。器表通体施以翠青色瓷釉,口沿、扉棱等处瓷釉较薄,呈现淡淡粉色,釉面通体布满大小不一、恣肆纵横的“冰裂纹”,纹间闪烁点点金光;圈足底部刮釉,露出黑褐色胎骨。本器造型古朴典雅,形制规整,突显厚重,釉色莹润,“冰裂纹”开片自然疏朗,装饰简约,黑褐色胎骨,即所谓“铁足”,尤具“官窑”特征,是南宋时期“官窑”烧造的经典之作。 “官窑”,创烧于北宋后期,是一处专供皇室烧造瓷器的窑场。1127年,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宋室南迁临安(今杭州),复设“修内司”与“郊坛下”两个“官窑”以效仿“北宋官窑制度”,此即南宋叶寘《坦斋笔衡》所云:“袭故京(指北宋首都汴梁)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大不俟矣”。 图1所示南宋官窑青釉贯耳壶系模制而成,亦即上引文献所载“官窑”的“澄泥为范”。以陶范制瓷,需先制阳模,复用泥土从模上翻范,入窑低温素烧,施釉后装入匣钵,二次入窑方可烧成,工序繁杂,技艺极为精湛。器胎骨因瓷土中掺入少量“紫金土”,故口沿、器足呈现业界所谓“紫口铁足”之象,愈显典雅庄重。器通体所施翠青色瓷釉,主要成分为石灰碱,气泡较少,高温时粘度大,不易流釉,饱满莹润,“温润以泽”,可与玉比德。 细观本器,釉面布满冰裂状细小开片,是由于胎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在烧造过程中因高温所致。这些细小开片,如寒冰乍裂,清冽至美,自然天成,每每引得爱瓷之人心驰神往。本器圈足底端刮釉,即缘于“官窑”所采用的装烧工艺——“裹足刮釉”。 本器造型仿自商周时期青铜壶,是南宋“官窑”所烧造的众多仿铜礼器之一,“贯耳壶”之名亦始于宋人。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宣和博古图录》录有一尊青铜器,名“商贯耳弓壶”(图2)[ 图版采自王黼 编纂:明万历本《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录》卷十二。],与本器同型;二器比较,青釉贯耳壶省去了繁缛装饰纹样,更具古朴素雅之韵。“师古而不泥古”,宋人所崇尚的素雅逸趣,或可称为复古与创新的典范。 南宋“官窑”作为皇家御用窑场,仅供内府及国家祭祀仪典之用,非长期规模生产,产品数量有限,加之所产瓷器禁令流入民间,残次品亦深埋入土,故流传存世极为罕见。通检公私之藏,如本器仿青铜礼器样式者寥寥无几。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南宋官窑粉青贯耳穿带壶(图3)[ 图版采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宋瓷名品图录—南宋官窑》,学习研究社,1974年,图版12。]、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宋官窑双贯耳扁壶,与本器形制、釉色近似,杭州乌龟山南宋郊坛下“官窑”窑址出土一器,亦与本器相似(图4)[ 图版采自河南博物院:《前世今生-五大名窑古代精品与当代创新》,大象出版社,2017年,66页。],仅此诸例,屈指可数。 “官窑”之瓷于后世备受赏鉴,清乾隆尤为钟爱,其传世御制诗文不吝“少贵似晨星”“晨星真可贵”等句咏叹宋瓷的珍贵,尤以一句“赵宋官窑晨星看”道出了他对“官窑”宝瓷的偏爱。 据南宋《中兴礼书》记载,“官窑”烧造中大部分为“鼎”“簋”“壶”之类仿青铜器,主要作为国家祭祀仪典中使用的礼器。同时,“壶”也是宋时文人书房中陈设的“雅器”,而“贯耳壶”又作为文人士大夫宴饮游戏——“投壶”使用的器具。“投壶”是一种投掷游戏,参与宴饮之人将箭投入壶中,以掷中最多者为胜,而负者则需罚酒。“投壶”之戏源于先秦时期的“射礼”,唐代得以光大,宋代金石学家吕大临《礼记传》曰:“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 复古思潮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的重要追求,“金石学”兴起。而如本器南宋官窑青釉贯耳壶造型仿自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昭然是时人追摹古意及古为今用的表征。同时,宋人崇尚自然、大道至简的审美风尚,也集中体现于本器表里,“天工与清新”,对当时及其后的瓷器烧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