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的DNA”到“地球的可持续性”
——佛罗伦萨双年展的主题逻辑与中国主题展区的学术呈现
佛罗伦萨双年展于1997年由创始人Pasquale和PieroCelona创立于佛罗伦萨达巴索古堡展览中心(Fortezza da Basso),作为当代艺术的国际展览盛事,为来自全世界的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交流艺术理念与经验以及与公众对话的国际平台,同时也为佛罗伦萨这座具有文艺复兴悠久历史气质的古老城市增添了一笔崭新的时代气息。继而成为继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之后的第二大国际展览,在欧洲各类艺术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如今佛罗伦萨双年展已成为当代艺术展示最齐全,品种最多样的展览之一。世界公认的国际知名艺术家,如大卫·霍克尼,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Richard Anuskiewicz, Gilbert and George,Marina Abramovic,何塞·路易斯·奎瓦斯,Agatha Ruiz de la Prada和阿尼什·卡普尔等均在这里被授予了劳伦佐终身成就奖“Lorenzo il Magnifico”。
从2013年的第九届佛罗伦萨双年展开始,展会方邀请中国策展人独立策划中国艺术主题展。我与张思永先生有幸被组委会遴选为当届的中国主题展的策划与组织者,这也是该双年展历史上首次出现中国策展人的身影。第九届佛罗伦萨双年展主题为“伦理作为艺术的DNA”,试图从一个微观的角度调和佛罗伦萨人文主义精神的灵魂、激发人们对普世性人文主义价值核心的重新诠释并探讨、研究数字化时代艺术新范式;通过当代艺术重新激发对作为人类文化历史重镇的佛罗伦萨的全新审视。中国艺术家在此次展览中展现出极高艺术水准并受到组委会的高度评价及参展的国际艺术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2017年,以“地球-创造力及可持续性”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佛罗伦萨双年展与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见面。这次它将自然与万物的创造性与可持续性作为文化与艺术“生态系统”的基本原则,以期呈现给世界一幅未来的图景。将社会、环境、经济、教育以及创造性的需求整合到一种概念性的典范之中,来探讨文化差异与生态多样性在实现自然、文明、社会的和谐共存进程中的艺术愿景。今天,中国正向世界推行“一带一路”的文化、经济战略,已成为当代世界文明语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个体的艺术家如何对应国家话语?独立思维如何面对集体构想?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亟需思考的时代命题。本届佛罗伦萨双年展中国参展主题为“绵延”,旨在通过精心遴选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探讨不同文明形态间的时空关联与交流的路径,并向世界展示一个当代政治、经济、文化交织下,多维语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样貌,及跨文化与地缘性环境下艺术家的存在与思维形态。
本届佛罗伦萨双年展中国主题展区与北京汉威国际艺术中心携手合作,任命北京汉威国际艺术中心馆长张思永先生担纲中国主题展策展人,艺术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武洪滨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携同夏星、石良、张子康、李旺、徐晨阳、朱明弢、沈敬东、华庆、车建全、王斐、陈卓、周松、孙晓晨、张春华、王尊、章燕紫、艾松、任戎等18位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集体亮相人类文艺复兴的中心——佛罗伦萨。凭借精心、专业的组织与策划与艺术家们精彩的艺术呈现,本届双年展中国主题展成为全场瞩目的亮点,共获得九项佛罗伦萨国际双年展奖,分别是:绘画类金奖-张春华、影像类金奖-车建全、陶瓷类银奖-孙晓晨、综合媒材奖-章燕紫、陶瓷奖-陈卓、水墨奖-李旺、油画奖-朱明弢、装置艺术奖-周松、综合媒材奖(雕塑)-艾松等多个单项奖项均被参展中国艺术家揽入囊中!
20多年来,佛罗伦萨双年展将全球的艺术家汇聚到“文艺复兴的摇篮”,而相应的,艺术家们一次次的聚会也把活力赋予了这个被众多艺术创作者,艺术教育者,学习者,推广者,传播者,收藏者以及众多的艺术“消费者”所期待的双年盛会之中。从艺术的DNA到地球的可持续性,如今,佛罗伦萨双年展正在从“尽精微”走向“致广大”的道路上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姿。中国策展人与中国主题展亦凭借时代之趋,借助双年展的文化机制,致力于推广本土文化艺术、呈现中国文化自觉,并为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打造一个资源融合与共享的平台而砥砺前行!
在此,再次向获得殊荣的艺术家们表示祝贺!向本次中国主题展的赞助方汉威国际艺术中心表示致敬!
武洪滨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武洪滨,批评家、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